浏览次数:发布日期:2018-09-04 10:18
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开始重视中医绿色疗法了,其中小儿推拿是其中代表之一,它不仅仅可以治疗疾病,还可以强身健体,为广大的小朋友及家长们带来健康的福音。今天,由小编带大家领略下小儿推拿的发展历程吧!
大家可以先看看小儿推拿在历史上的地位及进程
小儿推拿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是人类最早的医疗方法之一。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,不断发展与完善起来的一门临床科学。推拿是一种古老的医治疾病的方法,早在公元前14世纪,关于按摩和儿科的常识已有文字记载。从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就有用推拿治疗“婴儿瘈”和“癃”的记载。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按摩治疗的医方。《汉书》中记载有《黄帝岐伯按摩经》十卷,此书后来散失无存。在《内经》中有不少推拿的记载。
按摩学盛于隋唐,儿科学形成于宋代,按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,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小儿推拿独特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,其标志为《保婴神术按摩经》、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》和《小儿推拿秘诀》3部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。明代是小儿推拿发展历史中的发达时期,在当时政府的医疗机构“太医院”中医十三科中,成立了“按摩科”。同时小儿推拿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,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,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、线状穴、面状穴等。在小儿推拿临床实践的基础上,又编写了不少小儿推拿著作,如小儿推拿最早的专著《保婴神术按摩经》,又称《小儿按摩经》,这本书1601年被收集在《大成》之内。书中记载的手法有15种(包括小儿按摩八法),穴位40多个。基本上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特有手法和特定穴位。书内重视望诊,提出补泻方法,“视病之虚实,虚则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”。推拿方法上强调推有定数,不可乱推等。并认为小儿之疾多在肝、脾二脏。总之,该书对小儿推拿从诊法、辨证、穴位、手法、治疗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,对小儿推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此处还有龚廷贤的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》、周岳甫的《小儿推拿秘诀》、徐用宣的《袖珍小儿方论》等。
至清代小儿推拿又有了新的发展,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在明代小儿推拿的基础上,继续推进推拿术在儿科领域的运用,二是推拿手法为骨科所采用,自我保健按摩仍然广泛存在,发明了按摩器,并应用到养生保健上。此期的专著也较多,清初,熊应雄集明代诸书之长,著有《小儿推拿广意》,是清代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。全书3卷,上卷总论说明推拿在治疗上的应用,次叙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。强调望、闻二诊,然后结合主治病症,配合图文,分别先容推拿部位和方法。中卷分述各种儿科常见疾病及其推拿疗法。下卷列举内服、外治应用方剂180多个,是当时最完备的小儿推拿专著。自此以后,小儿推拿专著出版渐多,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夏禹铸著的《幼科铁镜》,骆如龙著的《幼科推拿秘书》,夏云集著的《保赤推拿法》,徐崇礼的《推拿三字经》,张筱衫著的《厘正按摩要术》等。
解放后,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的大力扶植、发展下,中医事业犹如枯木逢春,小儿推拿不断发展,不少院校成立了推拿系或推拿专业,小儿推拿学的教学工作不断进展和提高,不仅有小儿推拿专著出版,并有小儿推拿学的教材问世。特别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,新疗法、新技术的得到广泛应用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小儿推拿加以研究,是推动小儿推拿发展的重要环节。例如:青岛医学院观察胃在推脾土,加运内八卦穴前后的运动以及胃液对蛋白质消化的分解情况,证明推拿能促进胃的运动和消化功能。
小儿推拿不仅是推拿学和儿科学的组成部分,而且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。在当今抗生素泛滥的时代,为自家的小朋友选择中外治手法获取健康,是家长们最佳的选择!
深圳康道中医推拿培训提醒您,中医推拿培训、中医按摩培训、中医艾灸是一门知识,一定需要专业的老师授业,权威、系统、实效的中医培训机构,才能保证学有所成,学小儿推拿就选康道中医,资讯热线:075533175789
推荐阅读:深圳小儿推拿培训在哪里学?
|
|
|
|
|
|
|
|
|
|